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资讯

贫困大山中诞生“甜蜜事业”

责任编辑:子墨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5-26 12:03   热搜:事业   阅读量:19237   

徐毅

大山深处的火石岭(地名),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笼罩着的浓雾使人辩不清楚方向,小车在蜿蜒的环山公路上爬行……这是今年5月初,重庆市石柱县供销社人员与相关部门领导一道深入沿溪镇清明村,对贫困户张仁华在火石岭建立的中蜂养殖家庭农场进行实地检查验收时的场景。

在清明村村委会,笔者见到了石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清明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罗涌,他对如何帮扶贫困户张仁华在火石岭建立中蜂养殖家庭农场的情况娓娓道来……

步履艰难的组建历程

据罗涌介绍,清明村虽然贫瘠落后,但植被好,蜜源植物丰富,20年前发展过五倍子中药材产业,现在方斗山漫山遍野的五倍子花,正是中蜂的主要蜜源。

“张仁华组建的中蜂养殖家庭农场实属不易,可以说一波三折。”罗涌说,去年4月初,一件偶然的事给罗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兴旺组一位叫张仁华的贫困户,到村委会找他帮忙填写一份申请,是关于中蜂养殖家庭农场申请的微型企业补贴。几天后,张仁华夫妻再次来到村委会,说要申请孩子读书的补贴。两次见面,这位年近40岁,身高1.75米的土家汉子,说话慢腾腾,甚至有些腼腆,总的感觉就是憨厚朴实。

罗涌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到张仁华家走访了解情况,发现他有养殖中蜂的爱好,对中蜂养殖的四季管理了如指掌,这让罗涌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地制宜,引导方斗山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实现稳定增收,正是罗涌苦苦寻找的脱贫新路和长效机制。但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力发展中蜂产业的思路一度遭到冷遇。村组干部不置可否,镇干部中出现异议,甚至有诋毁的声音。更让罗涌感到焦虑的是,贫困户对中蜂的认识模糊,养殖技术一片空白。全村11户养殖中蜂的家庭,不懂科学养殖,种蜂买回家后,让其自生自灭,形不成规模,创造的经济价值极低。加之蜜蜂蜇人,总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村民普遍认为这是一项没有经济收入的产业。

去年5月中旬,罗涌从县现代农业办了解到,可以将贫困村中蜂养殖家庭农场纳入项目补贴范围。按照规定,张仁华只要投资22万元建起家庭农场,带动5个贫困户,就可以享受项目资金补贴15万元。说干就干,经过不到两天时间,罗涌便帮忙做好了项目实施方案。在上报县供销社审定时,发现方案不完善,需要修改,但因张仁华文化低,修改有困难,罗涌听说后,主动承担起该任务,迅速赶到县城,通过连续两天的修改,终于完成了项目申报等工作。

憨厚的张仁华自得到罗涌的帮扶后,多年积聚的创业热情被激发。在县供销社中蜂公司的指导下,他贷款5万元,总投入22万元,两口子为建设中蜂饲养家庭农场干得热火朝天。按照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引进中蜂168群,目前已发展到200多群,新建了彩钢棚4个200平方米、隔离墙204米、管理房45平方米、蓄水池18平方米、场坪开挖460平方米等基础设施。

扶贫带动的显著效果

“倒霉时喝水都塞牙缝,我家的蜂蜜产品,背到乡场上,30元一斤都无人过问,甚至有人说我的蜂蜜是假的,真是憋屈。”张仁华回想过去,自己一个农民,没有人缘关系,没有市场,产的蜂蜜销售不出去,只好送人。

罗涌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帮助张仁华打开蜂蜜销路,去年9月,邀请记者实地采访,企业负责人到农场割蜜买蜜、现场体验。通过集中宣传,扩大销售渠道等措施,不到一个月,张仁华的1100多斤蜂蜜就销售一空,实现销售收入11万多元,一下就摘掉了贫困帽。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不算脱贫,要让全村的贫困户大家都脱贫才是目的。”罗涌说。

去年7、8月份,虽然骄阳似火,酷暑难当,但驻村工作队想到这正是发展中蜂的大好时机,便和张仁华一道,开始一个组一个组地召开院坝会,将《中蜂养殖技术问答》小册子发放到村民手中,传授中蜂养殖技术,讲解中蜂产业的发展前景,为带动清明村的养蜂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搞了10多年中蜂养殖,到现在只有不过10来群的中蜂,技术不过关,始终做不大,今天见识了张仁华科学化规模化的养殖家庭农场,自己真是汗颜啊!”桃竹组贫困户秦顺发十分感慨,回家后便与儿子一起开始平整场地,并到张仁华的农场里购买了10群种蜂,开启了科学养殖中蜂的事业。

不仅如此,村上还有赶家桥煤矿的退休职工杨显和、云桥组贫困户冉启荣、横山组冉孟良、兴旺组冉宗成等也已经组建中蜂饲养家庭农场,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中蜂产业了。中锋养殖已经成为全县的特色产业,目前正在贫困村不断发展壮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资讯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