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高原灵魂的守望者用藏牦牛绒做奢侈品

责任编辑:李陈默    来源:互联网新闻    时间:2018-01-17 07:24   热搜:奢侈   阅读量:7696   

文∕李健儿

寻找生命的意义

34岁的益西?德成是一个漂亮女孩,她父亲是一位来自西藏的作家,母亲则是一位美国的人类学家,藏美混血给了她深邃精致的五官。

2005年7月,德成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了期许。在一次聚会中,一个同学对她说:“大学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此后,生活回归现实,找工作、还房贷、担责任……就失去了曾经的单纯和浪漫。”

听了这话,德成陷入了深思。毕业后,她和很多同学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母亲发现女儿情绪低落,建议她带上相机去父亲的故乡拍部记录片,顺便买些牦牛绒带回来,做成珍贵的纺织品。当时德成正痴迷于摄影,便接受了母亲的建议。

随后,德成带着摄像机,从纽约来到藏区仁多玛村。去的时候刚好是六月,她以为是夏天会很热,就穿着短袖短裤和人字拖去了,结果在高原下了大巴,她才感觉到高原那么冷。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并不只是冷,而是那里藏族牧民的生活非常贫穷。那里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女人们每天早上三点就得起床,晾晒奶酪、捡拾牛粪、照料牦牛。而且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有时会有野狼来袭击牧群。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明的涌入,父母们越来越难说服他们的孩子继续做牧民。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是离开这里,奔向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旦年轻人离开,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

因为对父亲的故乡有亲近感和好奇心,德成努力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她穿着臃肿的大棉袍,吃着未发酵的青稞面,在藏区游荡了几个月,拍了很多反映当地风俗人情的照片。

拍摄期间,德成发现,牧民们的最大财富来自大自然,土地、草原、矿藏等,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他们的生活就是从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间的永恒循环。村子通往外地只有一条路,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牧民们都有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和步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天苍苍野茫茫造就了牧民自由自在的个性。

习惯了当地生活后,德成开始把注意力从摄影转移到牦牛绒上。她发现,藏族人与牦牛相伴千年,却忽略了牦牛身上极的财富——牦牛绒。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高原寒带地区的动物毛下特有的一层细密的底绒,具有良好的防寒功能。这层绒在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天会自然脱落。人们最常见的是羊绒,最昂贵和最具争议的是藏羚羊绒。虽然牦牛绒在色泽和光洁度上比羊绒略逊一筹,但它手感顺滑,比羊绒保暖柔软,结实耐磨。

德成灵机一动,心想:如果在村里建一个牦牛绒纺织工坊,让藏族牧民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改变生活方式,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艰难的创业之路

慎重考虑后,德成说干就干,决定在高原之上建立一座手工作坊,名字叫“诺乐”。她的这一决定,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德成一心想带领藏民脱贫致富,便想说服他们加入纺织团队。她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挨家挨户地叩开藏民家的门,劝他们放弃游牧学做纺织,看到的却是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面对藏民的质疑,益西很理解。她知道放弃游牧做纺织,对牧民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她没有轻易放弃,不厌其烦一遍遍劝说藏民加入作坊。

因为缺乏了解,牧民桑吉夫妇曾固执地认为牦牛绒不可能成为精美的纺织品。德成用了极大的耐心,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说服桑吉夫妇,让他们加入自己的作坊。渐渐地,更多的牧民改变观念,来到作坊,和德成一起学习纺织。

合伙人找到了,资金问题接踵而来。租厂房,买设备,培训员工等,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人投资,德成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积蓄。她拼命工作,期待早日做出第一批产品,赚取利润,维持作坊的持续发展。

德成把不识字的桑吉夫妇培训成仁多玛村第一批会编织、会说简单英文的员工。如今,桑吉夫妇已经成了德成重要的合伙人。在员工的选择上,德成坚持用本地人,老弱妇孺优先。她们学习纺织的进度特别慢,从入职到能上手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但德成愿意等,因为这是她开“诺乐”作坊的初衷:提升藏民的生活质量。

德成坚持用传统的方式制作各种面料。清洗一吨牦牛绒,需要50个人花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每制作一条纯牦牛绒围巾大约需要4头牦牛产出的绒,而披肩则可能需要7头牦牛的绒。制作一条披肩,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先花4天完成纺纱,再花7天完成纺织。

德成坚持从纯天然的矿物中提取染料,把对草原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所有产品的颜色以砖红、蓝、青、黄、米、褐、灰等色为主。色调与高原的代表性色彩相契合,在设计上也尽可能简单。

“诺乐”作坊有纺纱、绕线、织布、检验、染色等不同工种,每个工人都有机会尝试各个工序,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与此同时,每个工人根据技艺高低、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领取不同的薪水。而且,德成从来不开除员工,如果员工不适合染色的岗位,那就让他到其它岗位试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岗位的为止。如果员工有事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他的工作会一直被保留到回来。

在德成的作坊工作,藏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有了安定踏实的生活。他们不再惧怕风雪,不再颠簸流离,只需要坐在暖和的厂房里纺织,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用样品叩开奢侈品的大门

2007年12月,德成拎着一箱牦牛绒制成的毛毯和披肩,不远万里来到巴黎。她一家一家拜访奢侈品牌,想用这些样品撬开奢侈品的大门。

“呃,这很好,也许下一年……”“不错,但是我们不缺货……”尽管遭到很多拒绝和冷眼相待,但坚韧执著的德成丝毫退缩。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顶级设计师问道:“为什么要选择牦牛绒?”“为什么你们在中国生产,却要卖这么贵?”

德成听出了那些疑惑之下的潜台词:他们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应该很便宜。

“真正美丽的东西是奢侈的,是昂贵的。做出奢侈品的人应该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应该得到合理的薪酬。”德西就这样理直气壮地回答。

德成不停奔走,极力争取,终于有两个品牌店下了订单。最终,德成给“诺乐”作坊带回了300份订单。渐渐有了名气后,路易威登、爱马仕、索尼娅等品牌也订购了“诺乐”作坊的产品。

如今,每年大约有近万条美丽的牦牛绒围巾从藏民手中诞生。产品不但拥有欧洲的稳定客户,在国内也开始得到认可和喜爱。

牦牛绒围巾除了工艺精细,质感柔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了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高原上的藏民希望和都市里的人们一样,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他们通过辛勤劳作,改变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牦牛绒围巾其实已经成为一座帮助沟通情感、让正能量流通的桥梁。

天道酬勤,德成带领高原藏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文明的生活。除了工作,德成还为员工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男员工在闲暇之余可以打篮球,女员工则用智能手机上网,讨论最近火爆的热点新闻。为了让员工们学习最新的纺织技术,德成还经常组织他们集体去国外。这对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高原的藏民们来说,原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凭借纺织产业,除了藏民受益,德成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不再是当年那个茫然无助的女孩。后来,她在高原上邂逅了此生挚爱——伊丹,一位藏族设计师,他全力支持她的事业。

德成将上天赐予的蓝天、草甸、牦牛,织就成风靡世界的时尚牦牛绒围巾,也织就了她扎根在这片圣洁高原的精神守望。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很多人脑海里有着无数灵感,但想得多做得少,挣扎在生活的琐碎中,向懒惰妥协。德成却站在高原上,把灵感变成现实,期间万般艰难困苦,最终创造实现了理想,收获了幸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