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山西大同

格尔木市门户网-格尔木,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叶知秋    来源:晋网    时间:2016-10-01 17:30      阅读量:14715   

一踏上青藏铁路,心仪的天路,一米一米地爬高,一千米一千米地延长。在人们的热切祈盼中,飞奔的车轮奔向有树有草的格尔木,这个“河流密集的东方”,这个天路上的驿站。从青海的省垣西宁向西,海拔由起初的两千二百多米,到日月山到青海湖的三千二百多米,再到格尔木的两千七百多米,海拔的标高线衔接起来就出现出一个小小的驼峰轨迹。进藏的路径开始经历第一个起伏,每座山岳都是一个凝结的海浪…… 格尔木,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行进中的脚步在这里稍作停留,奇迹就在下一步产生。听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说,1979年,西宁至格尔木铁路铺轨,1984年正式运营。当时因为技术的缘由,没办法很好地处理冻土困难,青藏铁路停在了格尔木以南的南山口,当时这条路需求沉着一下,然后再向高原腹部挺进。 格尔木的南山口站,就像一个庞大的顿号,点在历史的节点之上。我来到这里,刺眼的阳光下,看到站牌上标有:甘隆←南山口→格尔木,海拔三千零八十米。听介绍说,2001年6月29日,一度停留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由此开工,直到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列车驶过横跨铁路的彩旋门驶向拉萨,路边有青藏铁路新起点标志。 现在十年风霜雪雨,已不见昨日印迹。站在南山口的站台上,顿觉视野开阔,望寰宇悠悠,前不见前人,尔后见来者。远眺,能遥遥瞥见建设时的采石场和天边的一缕祥云……青藏铁路在这里沉思熟虑、休养生息二十多年,深深地吸足了一口吻,随后一鼓劲儿超出了巍巍昆仑…… 毫无疑问,格尔木作为驿站由来已久。跟随共和国建设的脚步,开辟者前后来到这里,开辟者等于开荒者,开荒者等于开路前锋。好在历史并没有走远,历史的亲历者和传承者还在。格尔木作为一座现代新城,耸立在一条路的节点上熠熠生辉,让众人永远向往和思念与此有关的人和事,并在向往和思念中吸取前行的勇气和力气。 我们沿青藏铁路采访,相同绕不开格尔木,不可防止地要到格尔木,又不可防止地要到将军纪念馆访问。缘由是这里永远讲述着一个人率领一群人,首创一条路与一座城的故事。来到将军楼公园,一栋青砖垒砌的两层小楼映入视线,听说这在当时是周遭数百里内唯独的楼房了。砖铺的地面,木制的简略单纯门窗,破旧的桌椅。这就是建国少将慕生忠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 1953年,慕生忠率领解放军官兵来到这里,面临着残虐的风沙与无边的荒漠。有人这样问他:“格尔木到底在哪里?” 将军用利巴铁锹往地下一戳,高声说:“这就是格尔木。” 够牛吧!将军铸剑为犁,铸剑为镐,铸剑为锹。多么的气势,多么的斗志,多么的激情。今天,我们走在格尔木的街头,随处可见街道的两旁生长着茂盛的树木,这些树多为杨树或柳树,也时见槐树。它们不是一棵一棵等距离栽下,而是几棵一束,一束一束地集合在一起倔强地生长。树皮是粗砺的,看上去质地坚实,浸润岁月沧桑。树干很少有笔挺的,大多是倾斜着,甚至有的呈扑倒半扑倒状,好似一群抗击沙尘暴的懦夫…… 此刻,谁还会想起六十多年前,昆仑莽原上漫溢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格尔木浑沌一片。一名军人挥锹铲土,沙地上铲出了盆状的树坑儿,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扎下了根,吐出了绿。这位军人就是修筑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将军。 今后的格尔木,一个人就是一棵走动的树,一棵树就是一个不走的人。 听说,当年慕生忠的手下设法找来了一张本地舆图,这明显是马步芳时期留下的旧舆图。他们在上头细心找了又找,只看到了“噶尔穆”三个字和一个小小斑点儿。 可哪儿才是“噶尔穆”呢?没有人能确定详细地点,甚至找不到一棵树作为标志。 第二天,人们醒来的时候,看到开辟者的帐篷旁插上了一块牌子,上头写着三个大字——噶尔穆。 这个由六顶帐篷划定的“噶尔穆”,就是后来的进藏大本营——格尔木市的雏形。1953年10月,西藏运输总队格尔木站正式成立,驻站的十多名工作人员,理所固然成了第一代格尔木人。 早在1951年8月,十八军从西南向西藏进军。西北军区也组成了进藏部队,慕生忠任政治委员,那是慕生忠第一次进藏,他们选择西南方向,也就是从青海香日德向南,走过巴颜喀拉山下的黄河源。这条路下水系众多,随处都是烂泥池沼。进藏第一天就亏损了二十多人和几百匹骡马。当年11月底,他们跋涉近四个月,最终达到拉萨,人马亏损沉重。 进藏后发现,物资供给成为浩劫题。两路进藏部队每天仅食粮就要消耗四五万千克。而中央对进藏部队有明确规定: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极端紧张的供给情况很快出现,最困难时,每人每天四两面都难以保证。而市场上一个银元只能买到作为燃料的八斤牛粪,一斤银子只能买到一斤面粉。 再次进藏的艰难经历,让慕生忠萌发了一个勇敢的想法:要修一条进藏公路。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率领十九名干部、一千二百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动身了。筑路队伍在格尔木河畔、昆仑山口、楚玛尔河拉开沙场,他们边修路边通车,只用了七十九天就打通了三百千米公路,于1954年7月30日把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8月中旬,国家挑唆来两百万元经费、一百辆大卡车和一千名工兵,筑路大军如虎添翼,翻越风火山,向沱沱河进发;10月20日,克服唐古拉,在海拔五千三百米的冰峰雪岭插上红旗;11月11日,公路修到了藏北重镇那曲。 12月15日,慕生忠率领两千多名筑路豪杰、一百台大卡车,跨当雄,过羊八井,直抵青藏公路的终点,慕生忠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乘坐汽车开进拉萨的人。慕生忠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在全部修途经程当中,他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作,在缺少医疗保证的情形下,一升引缝衣针缝合脚后跟的裂口。当年青藏公路通过的许多地方,就像没著名字的孩子。慕生忠视为己出,都用心一一起了名字:望柳庄、不冻泉、五道梁、风火山、高兴岭、沱沱河……雁石坪山下有一片田野,年轻的驼工小韩就累倒早逝在这里,为了纪念小韩,这个地方被将军命名为韩滩。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嘱,愿将骨灰撒在昆仑山上、沱沱河畔。那天,沿途的司机们,得知老将军的骨灰要撒在青藏路上,全都主动停下车来,按下喇叭鸣响三分钟致哀,表达深深的敬意。 在将军楼公园,由两条天梯般的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组成的人字形雕塑高挺拔立,我们不由地围绕着一组名为“筑路忠魂”的雕塑群久久彷徨,想象着能有更加纷纷而空灵的意象摇摆在蓝天白云之上。 溟溟当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慕生忠将军豪放的诗句:“风雪千里青藏线,衔接故国西南方。江河泉源历艰难,豪杰无畏永向前。”耳畔擦过英姿英才的急流雄风。 现实当中,我们也曾遵守一名铁路建设者的指引,奔忙在格尔木的大街上寻觅再寻觅。十几年前,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也曾设在这里,惋惜明日黄花,旧址原貌已难觅踪迹。 试想,这里是不是也需求树立一处青藏铁路纪念馆呢?几分遗憾以后,又生发几分安慰。好在那棵思念的大树还守望在那边,好在修筑的青藏铁路已铺展在雪域高原,好在格尔木的理想已插上钢铁的翅膀。 突然想起20世纪初,坐着火车几乎走遍了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保罗·泰鲁,在自己的《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比起保罗来,法国女探险家戴薇·妮尔明显更具有眼光和胸怀。1923年,她穿越西藏腹地时留下一句话:“未来准会有一天,横穿亚洲的列车将把坐在奢华温馨车箱里的乘客运到这里。” 现在的格尔木,青藏铁路与公路不相上下,时期的热能在这里集合并辐射光芒。当年受各类要求局限,修筑青藏公路付出了庞大牺牲,多少鲜活的生命以蒲伏的身躯为开辟的路径奠基。使人欣悦的是,修筑青藏铁路格拉段时,在异常残暴恶劣的自然要求下,如此环球注视标庞大工程,居然没有一人因高原病在施工中失去生命。这相同是一大奇迹中的奇迹。 从噶尔穆到格尔木,一个时期的变迁。 从格尔木到格尔木,一座精神的雕像。(张风奇/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山西大同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