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财经

海投汇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布局2B服务场景

责任编辑:肖鸥    来源:中华网    时间:2017-12-15 13:53   热搜:创新,科技,金融   阅读量:12425   

2006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开始步入探索期,经过11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以追赶并跑的姿态与欧美保持了同步的发展速度,甚至在移动支付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和产品不断涌现,庞大的金融市场催生了大量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金融科技领域或将迎来颠覆似的发展变革。

海投汇COO幺博迪表示,金融科技未来的核心商业模式将是企业服务,而不是自营金融业务服务,未来的服务对象将定位于传统金融机构和企业。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与认知,海投汇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将立足于科技服务,通过海投汇的自主创新金融技术,解构金融业务流程,向更多的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和企业提供精细化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外包服务。

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无界化、普惠化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错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体现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弱信用特性的用户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等。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央行共记录8.8亿人的个人金融数据,但有信贷数据的仅有3.8亿,覆盖率仅占28%。这意味着中国还有相当大的群体尚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或难以享受到银行的信贷服务。想要化解这一矛盾,推动金融从“1.0阶段”进化到“2.0阶段”,既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存量,也要创造更多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增量。

幺博迪表示,金融科技是能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和解决供需失衡矛盾的唯一途径。无论是改善存量还是创造增量,金融科技都能发挥更大作用。通过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全面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更能够改变整个金融体系的成本效率。专业人士表示,以前银行机构采用类聚的数据对申贷人进行审核,比如人口统计学数据、基于逻辑筛选的数据或行业交易数据,而如今的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弱特征数据对用户进行更为全面的判断,比传统的风险管理更加精准,同时远远突破了传统金融在效率方面的上限。

金融科技让以人为主的传统运营过程转变为以机器为主,大幅度降低金融价值链上各环节的边际成本,以此来实现金融服务范围的无边界化,让每个人都有享受个性化、智能化金融服务的机会。

海投汇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风控模型可以将更多层级的人群纳入到银行金融的服务范围之内,无论是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各个模块,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算法提高效能,提升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速度,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更多收益和价值,是传统金融服务很好的补充。

海投汇布局B2B,加快输出金融科技服务

海投汇自主研发的“Rdata”风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经过6个月的数据积累和模型测试,风控体系已经逐渐趋于完善。数据证明Rdata系统对借款标的风险评级和风险定价的精确度不断提升,是行之有效的风险量化工具,大幅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据海投汇COO幺博迪介绍,海投汇Rdata系统的大数据获取和分析,覆盖了借贷流程的前、中、后三大阶段和六大风控环节。除了传统的申请资料、信贷数据等审核资料,Rdata构建风险模型还引入了大量的互联网数据如用户信用行为、网络黑名单、公共机构认证、网上行为数据、社交关系数据、以及各类第三方渠道等,建立起1000个数据维度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

在未来的业务规划中,金融科技的输出将成为海投汇发展的战略方向。幺博迪介绍,海投汇金融科技2B业务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向金融机构和企业开放自有Rdata风控系统,向企业提供大数据风控服务;二是通过自有平台的不断测试与大数据积累,利用机器学习深入优化算法模型,积累丰富的大数据风控建模经验,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定制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三是通过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向企业或机构提供个性化用户分析报告和反欺诈风控、数据分析等数据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是中国的“金融科技元年”,也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变局之年。以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为金融业带来了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始选择与新兴科技牵手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金融科技的B2B市场将会成为金融业务领域的一片蓝海。海投汇将致力于打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内容的场景化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携手提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财经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