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我们对“中国戏”到底有没有真自信?

责任编辑:余梓阳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10-29 20:42      阅读量:18733   

始终独行的唐僧和平铺直叙的杨月楼  我们对“中国戏”到底有没有真自信?

◎今叶

10月相继上演的“新国剧”《西游记》和“剧戏音乐剧”《杨月楼》,都取材于中国故事,调用了中国戏曲表演形式。我们暂时放下对新名词“跑马圈地”的揣测,从观感上归置一下这两部作品都做了什么样的探索。

黄盈编导的《西游记》是继其2011年提出“新国剧”,创作出《黄粱一梦》后的第二部作品。从观感上来讲,这并不是一部对观众友好的戏。以《西游记》为题材,舞台上却没有任何打斗场面,没有游戏化的热闹处理,甚至没有对“九九八十一难”里任何一难的完整讲述。小剧场舞台上是一水儿的白色,中央是一个方形沙坑,里头平平整整铺满了白色沙粒,左侧是一条下垂的白色绸缎,右侧设置现场古琴演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布景道具。虽然颜色素朴,但却是一个符合东方审美的“空的空间”。

80分钟的演出,以玄奘从舞台左侧缓慢上台开始,随着古琴声响,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后遇菩萨,踏上西行取经之旅。而这西行之旅,以“收徒”串起全程,都在这方寸沙坑之中完成。

中国的话剧导演一旦琢磨起在舞台上融入戏曲元素,就老有某种执念,想把戏曲的身段、动作或是曲词,当成一种元素,嵌入话剧的剧情,并且极力让这些元素和剧情的结合之处变得润滑。然而从实际效果上看,这样出来的作品总让人觉得还是两种艺术形式的强硬结合。戏剧创作不是给零件“噶油”,戏曲元素不是用来往剧情里头“贴”的,要想真正打通两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结合,一方面要找准节奏,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尊重双方的讲述和表演逻辑,扬长避短。

舞台上搭起了老戏台,演的都是传统戏码,台下的观众得以和台上的观众一起叫好喝彩。戏台以外,舞台之上,用以讲述剧情的,则从音乐剧、说唱,到歌剧式唱腔,应有尽有。如果让今天的年轻观众来选择,上述这些表演形式中,更吸引他们走进剧场的一定是音乐剧或是说唱,而对于上了年纪、观念较为开放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混搭或许也能让他们眼前一亮。然而如果继续往下追问,如何让这种灵光一现,真正化为一种“中国戏”创作的持续动力,好像一部“剧戏音乐剧”并不能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答案。

从《断腕》舞台上的一根绳子一条凳子,到《西游记》的一个沙坑一匹绸缎,哪怕是“新戏剧”《穆桂英》舞台上的一只浴缸,我们能意识到传统舞台“空”的魅力,能为演员的台词甚至肢体增加诗意。然而戏曲曾经带给观众的娱乐、享受,还有无限的想象力到底去哪儿了?让舞台演出节奏慢下来,演员行动变缓,并不能让中国话剧舞台接近传统戏剧美学,而让戏曲变成一种身段、唱词元素,登上话剧舞台,也并不等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排“中国戏”,我们可能不仅要回到“中国材料”,还要追索中国故事、中国戏曲创作的原点。

摄影/柴美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