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金文的发展与演变上丨三品课堂

责任编辑:笑笑    来源:互联网新闻    时间:2018-01-24 13:42      阅读量:15108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大家还可订阅《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简析了与《大盂鼎》处于同一时期的《沈子它簋》、《令鼎》,发现了《大盂鼎》较其他两篇铭文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性。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从西周中期到东周末期,直到战国期间的几件器皿,试着从它们所承载的铭文中,分析金文的发展与演进。

《史 墙 盘》

《史墙盘》铭文原拓

《史墙盘》是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表现出了西周中期最典型的风格,在西周金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史墙盘》铭文中的笔画已经非常齐备,圆中有方,方中寓圆,变化丰富,且前后呼应,气脉贯通,浑然一体。全篇除最后一行之外,整体布局行列横平竖直,规矩森严,左右字连成一片,强化了横向气势。字体大小统一,笔画粗细均匀,行距与字距纵横成列,井然有序,聚散有度,笔画少的字间隙放大,笔画多的字间隙则缩紧,使得通篇格局文字看上去疏朗明净。整体行笔流畅,线条使转自然,笔法上以藏锋为主,含蓄内敛、朴茂劲厚,当然也不乏露锋之笔,更显醇厚自然,可谓藏而有神,露却沉着,转折自如,乃金文之典范。文字结体端正,竖长取势,左右笔划少平张而多下垂,显得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这种字形对后来的小篆有极大的影响。

《史墙盘》铭文用线单纯而统一,看似简单的书写,实则不然,其多变的使转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种不足,线条随笔势的移动而变化,笔顺再使之有序地衔接起来,使每一个字形,都成为一个近乎封闭状态的审美个体。字形结构的差异,即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变化,合而成篇,则构成变化。全篇点画结体和章法,虽然也存在粗细长短,大小正侧和疏密虚实的偶然“失控”,然而正是这些“失控”,给作品带来了规整而又有变化。如果说要以一种艺术形态来概括西周文明的话,那么《史墙盘》文字是最好不过的代表。

《史墙盘》铭文节临

此篇铭文与《沈子它簋》相比,更加中规中矩。第一个“曰(yuē)”字,整体呈上窄下宽。接下来的“古”“文”“王”这三个字用笔藏锋逆入。我们还需注意,这里的“文”字就与西周早期的“文”字不一样了,西周早期的“文”里面还有其他笔画,此处我们可以看到 “文”字做了减省。“王”字也和前面的铭文有所不同,省略了“阔笔”。

我们所临的第六个字念“

”(yì),这个字当“善”讲,但也与“戾”与“帝”相通。“龢”(hé)这个字带一个“禾”部,它的音就是“禾”,禾木。接下来的这个“于”字咱们没少写,每个铭文上都有。“龢”“于”“政”,到这儿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史墙盘》述说先古的周文王初始建国的时候,以安定和善为主来治理国家。

《史墙盘》作为西周中期金文的代表作,它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启下,就是对小篆有一定的作用。

《散 氏 盘》

接下来我们再说西周晚期的金文。西周晚期虽是西周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衰微期,面临朝代更迭等因素,但金文书法艺术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典雅精致之作,也有个性张扬自然朴厚之品。这一时期的金文书法一方面继承鼎盛期的经典范式,阔笔在此时基本消失,字形结构更加稳定,代表作品有《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逨(liǎo)盘》、《?簋》等。另一方面,则一反常态,在常规范式外率性而为,不求端庄均衡,恣肆而放达。

我们选取《散氏盘》来分析这一时期的铭文,在西周晚期众多青铜铭文中《散氏盘》是一个另类的代表,它的风格、章法、结体与其他铭文截然不同,恣肆放纵,气宇轩昂,在所有西周晚期的金文中独树一帜。其线条质朴浑厚,自然生动。字取横势,结体扁方,由于字形重心偏下呈稚拙厚朴之感,其书写感极强,似乎更接近于当时书写的原貌。其线条豪放粗犷而又凝重含蓄,飞动的线条加之稚拙的字形,将奇崛而又古朴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散氏盘》铭文原拓

《散氏盘》章法朴茂而空灵,有别于同一时期铭文的有行有列,整体章法上一反整齐的排列,呈现出跳动错落之气。从整体上看,既有金文凝重厚朴遒劲之美,又有草书飞动流畅韵律之美。《散氏盘》当为早期尚意书风的典范,其对清代民国碑派书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散氏盘》铭文节临

《散氏盘》的笔法和西周晚期其他铭文有很大的差距,刚才咱们已经提到,它恣肆放纵,结体取横势,不像《大盂鼎》和《墙盘》的结体取纵势。《散氏盘》的用笔,和《墙盘》、《大盂鼎》等铭文的用笔截然不同,苍朴、厚重、雄强,多用绞转裹锋,所以显得字恣肆放纵。

前两个字是“用”“夨(cè)”。“夨”是当时的一个国家。“用夨

(撲)散邑”这句话的意思是“夨国”在当时攻打、侵夺了“散国”的田邑。

在《史墙盘》、《大盂鼎》、《眉县大鼎》中都有“用”字,但是它们与《散氏盘》的处理方式不同,不像《散氏盘》把“用”字压得这么扁。我们再看这里的“田”字。“田”字右边呈方形,左边呈圆形,呈现出一种扭动的姿态。

《散氏盘》自出土以后,得到了书家们的青睐,民国时期尤甚,几乎每位书家都临过《散氏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理解。现代也有很多人研究它,比如从文俊先生、言恭达先生等等,大家都在认真地去临它,用它来创作作品。由此可见,《散氏盘》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及艺术价值。

我们对西周晚期堪称“临摹典范”的《散氏盘》的讲解就到这里。

三品学院“张建会《礼器碑》与《张迁碑》”隶书班、张继“《石门颂》”隶书班报名已停止,即日起“王友谊《大盂鼎》篆书班”正在火爆招收学员中。

观看学院内部独播视频,请在三品名家微.信.订.阅.号后台,回复关键字“入学 王友谊”,三品学院,给你好看!

从西周到东周,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和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在历史与社会的巨大变动下,东周金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演变?下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简要梳理并作临写示范。关注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